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无颊鳞,鼻间鳞沟为前额鳞沟长的一倍半。下唇鳞6枚,前4枚切前额
片。前颞鳞两枚均入眶。通身青黑色,腹鳞游离缘色淡。
描述依据 依据宗愉、马积藩(1983: 61-63)描述。
形态描述 蛇体细长,圆柱形;头长椭圆形,与颈区分不明显;全长雄性(278+77)mm,雌性(380+80)mm。生活时通身青黑色,腹鳞后缘色淡,全身有明显的蓝色闪光。液浸标本略带棕色,闪光明显。吻鳞三角形,宽大于高,从背面仅能见到它的上缘;鼻间鳞沟约为前额鳞沟的一倍半;无颊鳞,前额鳞入眶。眼较大,瞳孔圆形,眼径大于其下缘至口缘的距离。无眶前鳞及眶后鳞;颞鳞2(1)+2+3(4),前颞鳞上枚较小, 两枚均入眶,三级颞鳞上枚最大,左右两侧三级颞鳞在顶鳞后不相遇,其间隔1-2枚小鳞(枕间鳞)。上唇鳞6, 3-2-1式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第1枚最小,第6枚最长。颏鳞宽短;下唇鳞6,第一对在颏鳞之后彼此相切,前4对切前颔片;额片2对,前对大于后对,每对彼此相切,其间无小鳞。背鳞窄长,披针形,通身23行,最外一行平滑而扩大,约为相邻背鳞宽的一倍半,余均明显起棱;腹鳞雄性156,雌性164枚;肛鳞完整;尾下鳞单行,雄性64,雌性51枚。
上颔齿每侧22枚左右。
片。前颞鳞两枚均入眶。通身青黑色,腹鳞游离缘色淡。
描述依据 依据宗愉、马积藩(1983: 61-63)描述。
形态描述 蛇体细长,圆柱形;头长椭圆形,与颈区分不明显;全长雄性(278+77)mm,雌性(380+80)mm。生活时通身青黑色,腹鳞后缘色淡,全身有明显的蓝色闪光。液浸标本略带棕色,闪光明显。吻鳞三角形,宽大于高,从背面仅能见到它的上缘;鼻间鳞沟约为前额鳞沟的一倍半;无颊鳞,前额鳞入眶。眼较大,瞳孔圆形,眼径大于其下缘至口缘的距离。无眶前鳞及眶后鳞;颞鳞2(1)+2+3(4),前颞鳞上枚较小, 两枚均入眶,三级颞鳞上枚最大,左右两侧三级颞鳞在顶鳞后不相遇,其间隔1-2枚小鳞(枕间鳞)。上唇鳞6, 3-2-1式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第1枚最小,第6枚最长。颏鳞宽短;下唇鳞6,第一对在颏鳞之后彼此相切,前4对切前颔片;额片2对,前对大于后对,每对彼此相切,其间无小鳞。背鳞窄长,披针形,通身23行,最外一行平滑而扩大,约为相邻背鳞宽的一倍半,余均明显起棱;腹鳞雄性156,雌性164枚;肛鳞完整;尾下鳞单行,雄性64,雌性51枚。
上颔齿每侧22枚左右。
大小
全长雄性(278+77)mm,雌性(380+80)mm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标本在清晨采于山路边,另一号在下午采于瓦砾下。
垂直分布:940 m(井冈山大井村)。
垂直分布:940 m(井冈山大井村)。
生境信息
海拔范围